米乐|米乐·M6(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米乐M6医疗始建于2000年,是国内少数具备一次性医用穿刺注射器械全链条研发、生产及销售能力的优势企业之一。总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占地面积约47000㎡,建筑面积约115000㎡。公司主要产品为常规胰岛素笔针、安全胰岛素笔针、普通注射针、安全注射针、采血针、齿科针、胰岛素注射器、普通注射器、安全注射器、医用针管等。历经20年的积累和沉淀、20年的改进和完善、20年的创新和提高,公司已取得99项境内专利,其中17项为发明专利;取得12项境外专利;拥有12项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Ⅰ类医疗器···
查看详情

研发创新

研发创新
为更好的深入医疗器械的研究发展,公司建立了米乐M6医疗器械研究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技术研发队伍,掌握了部分穿刺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核心技术,具备自行研制和改进智能化生产设备、自主研发和制造高精密模具的能力。2018年,米乐M6医疗器械研究院被评为省级企业研究院。
查看详情

新闻中心

  • 米乐M6专家:引入离线权减少“隐形加班”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休息权

    米乐M6专家:引入离线权减少“隐形加班”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休息权

    2024-12-22

    米乐M6  晚上十点,工作群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   专家:引入离线权减少“隐形加班”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休息权   调查动机   前几天,一则“朋友圈被领导点赞成认定加班证据”的新闻冲上热搜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一员工在休息日推广公司产品,发朋友圈后获得领导点赞,后该员工被公司解雇,以此证明自己之前存在加班,主张公司支付加班费获法院支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劳动者权益保护呈现出新的特点,各种“隐形加班”如“人不在工位,活还在身上”“24小时不敢关机,随时接工作任务”“下班回到家还得参加线上培训”等饱受诟病。   “隐形加班”是否属于加班,如何界定?劳动者下班后的“离线休息权”(也称“离线权”)该如何保障?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四川成都某影视公司工作的郑婷,随身携带电脑已成为职业习惯——“比如晚上正在和朋友一起吃晚饭,手机收到这样的信息‘表格里面标注的地方麻烦补充一下,按照上面的格式……’”每当这时,她就会条件反射般地立即放下筷子回复消息,“发消息来的也是打工人,他们也在加班”。   下班后还经常需要处理工作的何止郑婷一人。今年12月初,某知名母婴品牌创始人发布视频称自己已退出公司所有员工群,原因在于他对员工周末不响应的工作态度极度不满。此事再次引发网友对离线休息权的广泛讨论。   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称,“离线休息权”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减少劳动者出现“休而不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有受访专家建议,有必要引入离线权,规定用人单位特定时间段不可以联系劳动者,但也不应当极端化,如下班后偶然的、应对紧急工作需要的联系不应当被全然禁止。   隐形加班成为常态   随时在线处理工作   当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到家,在某金融机构工作的李娜本想享受片刻的宁静,可直到晚上10点,工作群里的消息提示音依旧响个不停。   “每天要在群里汇报当天的工作进展,联系了多少个客户等。如果不及时回复消息,就会被点名批评‘擅离岗位’。”李娜说,“24小时待命”的紧迫感让她感到身心俱疲。   郑婷也深有同感。“我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但我发现从去年开始,经常会在非工作时间接到上级或是同事的工作安排。”郑婷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频繁,每周至少一两次,有时需要立即完成,有时回复“收到”后第二天再到单位处理。如果遇到比较紧急的情况但又没及时在工作群里回复,领导就会马上打电话来质问:“你怎么没关注群里的消息?”   有一次周末,郑婷带着家人逛公园,眼看手机马上就要没电了,她着急地四处寻找租借充电宝的地方,“手机1分钟都不敢关机”。   在广东某互联网大厂做产品运营的赵凯告诉记者,最痛苦的不是经常工作到深夜,而是回到家都零点了,部门领导还在工作群里发消息安排任务,提醒大家没有完成的工作任务和明天一早就要提交的材料。   “我工作这么久从来不敢关机,因为下班后部门领导随时会打来电话,你说下班和加班还有什么区别?!”赵凯吐槽道。   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工作群里的消息必须及时回复,晚上开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北京、河北、广东等地各行各业20多位劳动者发现,其中有15位人存在结束工作时间并离开工作场所后在线上进行“隐形加班”的情况,而且他们并未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偿,如加班费、补假等。   记者注意到,“隐形加班”已经是不少上班族的生活常态。“最讨厌非工作时间发消息来布置工作”“回个电话是浪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会破坏一整个周末的好心情”“24小时为工作待命,却从来没人提过加班费的事”……社交平台上,各种与“隐形加班”有关的吐槽刷了屏。   采访中,也有劳动者表示,数字时代,企业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以及面对紧急情况时,劳动者理应在线及时处置工作。   从事广告经营工作的陈女士说,自己的工作没有上下班之分,因为需要对接很多部门和客户,大家的时间又凑不到一起,只能利用下班时间沟通,每天回家路上都要回电话、回消息。身边的朋友早已习惯她带着电脑吃饭,常常吃到一半,发现她正埋头打字。   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许多行业的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IT、金融、媒体等领域,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已形成共识,不少网友表示:“像医生、老师、警察等职业,怎么可能完全做到‘离线休息’,我们还是要区分不同情况”。   界定标准尚未明晰   认定举证存在困难   “我听过‘隐形加班’,也听过离线休息权,但在我们这种单位,下班时间处理工作事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杭州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工作的张先生说,上周在下班路上,就接到了3个工作通知,分别是第二天要交的报告一定要按时拿出来,临时安排第二天一早有个会议要参加,以及上级领导想了解一项工作的内容,需要他马上汇报该项工作的进度。   “如果我以加班为由要加班费或其他补偿,领导就会告诉我,这本来就是我应做的工作,不算加班。”张先生说。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范围认为,加班应当是在工作时间之外并且是为了用人单位利益,以及受单位安排处理相关工作事务。下班之后基于老板或者客户通过社交媒体布置工作任务符合加班的构成要件,应该属于加班。   记者梳理发现,司法实践中,一些相关案例的判决显示不支持赔偿加班费,原因包括劳动者提供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系经用人单位安排加班,未能证明劳动者所主张的存在连续性、常态性加班情形等。也有受访者表示其不敢维权或维权难的主要原因为举证难和认定难。   “下班后接了老板或客户的电话是否属于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应当计入工作量,这些目前都是不清晰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说,“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线上办公’都算加班,若仅在社交群里作简单沟通,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未影响劳动者生活休息,则不应认定为加班”。   怎样确定“隐形加班”的工作时长也需斟酌。沈建峰说,考虑到劳动者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加班的“工作状态”难以把握,用人单位不能实时进行监督,而且劳动者在“隐形加班”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其他生活活动的特点,如果直接将聊天记录体现的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一天的时间全部认定为加班时间,对用人单位而言有失公平。   在范围看来,对“隐形加班”存在举证和认定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难以证明社交媒体安排工作人员与单位的同一性,即加班是按照单位要求在延长的工作时间段完成工作任务,劳动者需要证明工作任务是单位安排,而通过社交媒体布置工作任务的人员是否为单位领导或者代表单位领导面临举证困难;   二是难以证明符合单位规定的加班要件,用人单位通常通过规章制度等明确加班需要经过审批等程序,“隐形加班”的情形下,劳动者加班通常未经过审批流程;   三是某些情形下难以证明基于安排完成相关工作,比如单位通过语音等方式让劳动者完成相关工作,劳动者要举证是基于单位安排,而非主动,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难以证明工作时间抑或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劳动者仅依据社交媒体记录,难以区分是工作时间还是延长工作时间,因此,其还需举证单位的工作时间安排。   在受访专家看来,数字时代的劳动问题具体怎样认定、怎么举证等需要在未来的案件办理中不断完善。   “可以由最高审判机关联合人社、财政等部门制定司法政策,尤其是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指导性案例等界定数字时代加班的认定要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说。   逐步探索总结经验   谨慎入法完善制度   “且不说在当前实践中,拒绝加班已是难上加难,对自己职业发展和与领导的关系影响,对职业的责任感以及加班费的诱惑等都会成为劳动者无法拒绝加班的原因,更何况在线发来工作任务即使拒绝承担,其本身已经构成对劳动者休息和生活的干扰了。”沈建峰认为,为此,有必要引入离线权,规定用人单位特定时间段不可以联系劳动者。   沈建峰表示,离线权并不是简单的加班拒绝权。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据此劳动者已有拒绝加班的权利。离线权是针对数字时代劳动者随时可及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不被联系和打扰的权利。它是一种数字时代休息领域升级版的保护措施。按照离线权的逻辑,离线不只是拒绝加班,而是不被打扰;不是劳动者可以拒绝下班后在线安排的工作,而是用人单位的联系行为本身就是违反法律规定,它是一种在工厂围墙消失之后,用法律之手再度切割工作和生活的制度安排。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张丽云也提出,离线权的引入其实是将劳动者的劳动权和休息权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8小时之外的工作时间可以拒接劳动安排的电话和拒绝线上安排,且不能因此追究劳动者责任。尽管我国的法律制度并未提及“离线权”,但是制度上对于加班的最长时间是有限定的,也是对劳动者基本休息权的保障。   娄宇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加班是一个协议行为,需要劳资双方协商一致。保持时刻在线也不意味着必须接受来自用人单位的加班安排,没有必要将‘离线’权利化。可以通过司法实践和发布司法政策的方式,将社交媒体时代加班的认定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适应当下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专家提出,单位可能的确存在24小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需要或弹性工作制的情况,针对离线休息这一需要平衡用人单位需求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复杂问题,是直接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还是先采用指导案例、规范性文件等模式先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待未来成熟时再转化为立法,今后还需作进一步探讨。从比较法上来看,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以及欧盟采用不同的规范方式,我国也需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应对模式。   “离线权作为一种刚性的切割工作和休息的措施也不应当极端化。一方面,如同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劳动者工作期间都可能使用通信软件处理私事一样,下班后偶然的、应对紧急工作需要的联系并不应当被全然禁止。”沈建峰说,另一方面,离线权设置的绝对不被打扰的时间,不应是下班后的全部16小时,而可能是连续的11小时或者9小时。这两方面的调试是适用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离线权制度设计的难点所在,在今后的制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记者赵丽 实习生陈颖)

    MORE+
  • 米乐M6服务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健康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米乐M6服务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健康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2024-12-22

    米乐M6  新华社海口12月20日电(记者陈凯姿)由海南健康发展研究院发起,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10多家科研院所历时两年共同完成的《2024健康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发布。报告提出完善健康治理体系、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议。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多年来,我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开展健康发展指数研究,对服务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据海南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孟庆跃介绍,此次健康发展指数研究从指标体系构建到研究方法均为国内首创,范围涵盖社会经济、健康环境、健康行为、健康治理、卫生资源、服务体系和健康水平等方面,通过综合评价各地区健康发展优势和挑战,为加快提升健康发展水平提供政策依据。   报告显示,我国各地区健康发展指数得分从100到67.5不等,其中上海、北京、江苏等地排名前列。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健康发展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同时,高水平教育及健康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健康发展水平。   针对我国地区之间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报告提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手段。此外,报告还建议完善政策制定、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健康治理体系,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薄弱地区的政策支持,以推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MORE+
  • 米乐M6新华鲜报|办案超110万件!检察公益诉讼这样守护公共利益

    米乐M6新华鲜报|办案超110万件!检察公益诉讼这样守护公共利益

    2024-12-22

    米乐M6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题:办案超110万件!检察公益诉讼这样守护公共利益   新华社记者 刘硕   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0.1万件;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近79万件,回复整改率达98.8%……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20日发布的公益诉讼“成绩单”,凸显检察机关守护公共利益的成效和力度。   检察公益诉讼是一项什么样的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等原因,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到侵害,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主体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怎么办?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公众来依法维权,更好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到2015年7月开展试点、2017年7月全面实施,再到如今制度愈发完善、“威力”日益提升……这一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效果彰显。   起初,案件范围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4个法定领域。现在,覆盖面已经逐步拓展到英烈保护、未成年人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妇女权益保障等15个法定领域。   检察公益诉讼能管哪些事?   守护江河湖海,着眼衣食住行,检察公益诉讼带来的成效实实在在:   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53.9万件,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保护被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原、湿地约854.66万亩,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5484.78万吨;   聚焦群众身边的食品药品安全和网络餐饮、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中的问题隐患,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1万件,追偿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金183.1亿元;   关注快递、医疗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等泄露个人信息和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通过公益诉讼办案促进有关部门开展源头治理;   办理“辣笔小球”诋毁卫国戍边烈士等一系列英雄烈士保护领域案件,加大文物、城乡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等领域办案力度……   有了智能辅助手段,大数据“碰撞”筛选线索,一些部门怠于履职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逐渐无处藏身。   打开“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手机客户端,注册成为志愿者,可随时随地将发现的侵害公共利益线索报送至检察机关,你也可以为了公益出一份力!   12万余人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通过平台提报并推送至检察办案系统的线索共3万余条。城市噪声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湿地遭到破坏等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目前,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正在推进。未来,覆盖范围更广、办案效果更好、影响力度更大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值得期待。

    MORE+
查看更多 >>